学院首页

我院杨三思副教授、仇焕广教授等在《Climatic Change》杂志发表研究成果

2021-01-28

近日,我院师生在学术期刊《Climatic Change》杂志发表题为“Livestock farmers’ perception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panel evidence from pastoral areas in China”的文章(论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584-021-02992-7)。该研究是我院杨三思副教授、博士生余乐、博士生冷淦潇、仇焕广教授(通讯作者)的共同研究成果。该研究探讨了牧民气候变化的感知对适应策略的影响,并区分短期和长期影响。

图片 2.png

中国草原面积居世界第二,占世界草原面积的12%,占国土面积的41.7%。其中约55%的草原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带,主要分布在西藏、内蒙古、新疆等省的边境和少数民族地区。该地区被视为传统的牧区,为数百万人提供生计。全球气候变化模型预测,气温升高和降水分布不均匀可能导致干旱加剧,并带来更多不利影响。牧民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备受关注,尤其在草地退化加剧、畜牧产品需求迅速增长和高度贫困的背景下,了解牧民对多变气候的感知和适应,对于制定更好的适应战略、减少脆弱性以及改善当地牧户生计至关重要。

本文提出牧民对短期气候冲击和长期气候变化的感知可能导致不同适应行为的理论观点,并通过构建适应措施的采纳和强度的双栏模型,利用内蒙古、新疆和西藏三省2016-2018年微观调查数据对理论观点进行了实证检验。

研究发现,牧户对短期气候冲击的感知显著影响其生产管理策略,如采用补充牧草饲料和减少牲畜等适应措施,而对长期气候变化的感知会引发其采取更加灵活的适应策略,如转向从事非农工作促进收入来源多元化。研究通过替换适应强度的衡量变量检验了结果的稳健性,还探讨了不同生产规模牧户的气候变化感知对适应行为影响的异质性。

了解牧民应对气候变化的短期和长期适应措施,是为其提供有效技术和资金援助的前提条件。本文的研究证实了提升牧户气候感知有助于采取及时的适应措施,提供气候信息和非农就业培训有助于提高畜牧系统在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变化下的适应能力。此外,长期的气候变化可能会持续影响非农就业的时间分配和畜牧业劳动力的外流,降低牧户对畜牧生产的依赖,进而放大气候变化对畜牧业产出的负面影响。

《Climatic Change》创刊于1977年,最新影响因子为4.134,为JCR Q1区期刊。该期刊专注于气候变化的描述、原因、影响以及相关经济政策的研究。

学院官方微信

党委邮箱:nongfadw@ruc.edu.cn

院办:010-62511061

团委:010-62511062

教务:010-82509135

同等学力/在职培训:010-62517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