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农发学子的人大情——校庆日KOK体育全站活动纪实

2012-10-11

2012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迎来建校75周年华诞。校庆周期间,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校庆公开课堂、学术沙龙、社团主题展示、国际文化节、 体育文化节、百场社区公益讲座、百所著名中学校长论坛以及专场文艺晚会、大型舞会、露天电影……人大实践了它的诺言,把校庆办成了一次“以校友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术为中心”的盛会。这是一个“引领明天的聚会”,KOK体育全站的全体师生踊跃参与到这场盛大的聚会中。

校庆日上午八点起,KOK体育全站的志愿者们在求是园喷泉西北角的接待处轮班迎接返校的各级校友,为校友发放午餐券、校庆蛋糕卡、纪念品等,并热情接待每一位返校校友,留下他们最新联络方式,带领他们参观校园,为他们介绍校庆日的各类活动。

我院党委书记孔祥智教授、院党委副书记唐传英老师与返校校友在东门接待处合影留念

我院1952级校友、著名经济学家杨勋老师与“一对一”志愿者杨佳晖同学在东门接待处合影留念

九点,我院校友茶叙会在学院930,931, 915会议室顺利举行,院长温铁军教授,副院长孔祥智教授,副院长郑风田教授参加了会议。此次校友返校活动聚集了包括从1952级到刚刚毕业在内的众多年级的校友,以及严瑞珍老师、余仲时老师、崔国忠老师、金作华老师等部分离退休老师。

会议期间,温铁军教授,孔祥智教授,郑风田教授到各个茶叙会现场与返校校友亲切交谈。毕业校友对各自目前的生活和家庭状况作了说明,院领导向给各位校友介绍了近年来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事业等发展情况,让校友能够了解到我院的最新动态,这也让他们回忆起在母校读书的美好时光,最后各位校友纷纷表达了对学院的祝福和期望。

我院1956级校友,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王春正校友(右三)与老师们合影留念

“农经系是我们在北京的家”一位1958年毕业的校友现在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她曾在燕京大学(现并入北京大学)音乐系学习钢琴,后转到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来读书。老人的家不在北京,却对北京感情深厚,她说:“我们外地的学生,在北京没有什么亲人,我们的同学就是我们的亲人,在北京上学只要有困难大家都会相互帮助,那种友情就好像是亲情。现在退休了,我们有时也会联系,互相有个照应,有些人没了老伴儿,有些是独身,大家也会照顾一下。”老人自己也曾为了给朋友买东西,找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对他们来说,农经系就是一个家,一个港湾,在那个年代的大城市里,给了他们一个依靠。

晚上六点,怀旧露天电影在新图书馆广场放映,吸引了众多观众。此次露天电影播放活动由我院、校工会、校团委共同组织,放映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老片《大话西游》和《庐山恋》。电影放映期间,还为同学们提供了马扎,让大家能够轻松愉悦的享受电影,回忆那些伴随人大一起成长的故事。

早在校庆日前数月,我院便全院动员,积极投入到了校友联系的工作当中。本次我院校友“一对一”志愿服务的联络对象覆盖了1952级至2008级的毕业生,承担“一对一”校友志愿服务工作的为从全院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各年级招募的志愿者及学生会、分团委的全体学生干部。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电话、短信、邮件、公告等各种方式向校友告知了校庆的活动信息。

骆云飞同学接待的是1955级的校友,他感触很多:“这些人基本上都是老爷爷老奶奶了,他们好多都是几十年来第一次回到母校,与故友重逢,其中相逢的喜悦,那灿烂的笑容让我这样的外人都被感染。”我院1956届毕业生、著名经济学家杨勋老师也于校庆日回到了母校,她是我院此次返校活动中年龄最大的校友,杨佳晖同学是她的一对一志愿者,他说:“虽然从杨勋老师来学校到离开只有不到半天时间,但杨老师的人格魅力已经让我深深折服。她虽然已经八十高龄,却有着年轻人的朝气,正应了“人会老,心不老”这句古话。七十五周年校庆,半天的志愿者,愈来愈明晰的在我脑海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是青春,是励志,是继往开来的康庄之路!”易梓芸同学服务于1988级校友,对他们的话她记忆犹新,“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我们都老了,人大也七十五岁了。” 孙倩璐同学接待了我院校友、离退休老师耿文苏,她牢牢记得耿老师的殷切期盼:“你们要好好了解农业历史,只有了解了历史才能更好的学习农业经济。你们要加强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校庆是一个舞台,校友会上,见到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曾经的同学都有说不完的家长里短和那段难忘的往昔。他们是在这里学习生活过的人,对这里有着数不尽的怀念与感激。在这个全校狂欢的聚会上,我们用无声的语言共同传承着农发人的精神。

学院官方微信

党委邮箱:nongfadw@ruc.edu.cn

院办:010-62511061

团委:010-62511062

教务:010-82509135

同等学力/在职培训:010-62517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