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天是冬至

2020-12-21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冬季的第四个节气。每年12月21日或22日,当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为冬至,这个点也叫 “冬至点”。2020年冬至交节时间为12月21日18:02:12,农历十一月初七。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冬至线),到达一年之中的最南端,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这就造成了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黑夜越长。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完全在地平线之下,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大的一天。在中国黑龙江省漠河县的北极村,这一天白天只有7个小时左右,黑夜则长达17个小时。因此,每年冬至这一天都会有天南海北的游客纷至沓来,体验“极寒”天气,观赏“极夜”奇观,欣赏“极地”冰雪。在北半球,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中国北极村的太阳高度是全国的最低点,刚过中午一会儿太阳就绕到了山顶,在美丽的夕阳下小村庄开始安静下来进入神秘的极夜时光。在北京,这一天的白昼仅有9小时20分,而正午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有意思的是,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之中太阳在南半球的时间比在北半球约少8天,造成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略短。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人认为,自冬至之日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之间阳气渐长,代表着新的循环的开始,是为大吉,故古人认为冬至是大吉之日。冬至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渐长,正午太阳高度渐高。故俗语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冬至的解释是:“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古人认为,冬天到来,万物收敛,“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到了冬至,收敛之气达到极致,即阴气达到极致,黑夜在这一天最长就是最明显的表现。然而,物极必反,阴气最盛的时候也是阳气开始上升之时,《群芳谱》云:“阴极而阳始生也”,“冬至一阳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冬至有三侯,“初候,蚯蚓结。”“六阴寒极之时蚯蚓交相结而如绳也。阳气未动,屈首下向,阳气已动,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结。”冬至到来,阴气最重,正是寒极之时,蚯蚓虽在地下,仍然被冻得僵作一团,但由于阳气已始,蚯蚓的头部开始向上方伸出,故使身体呈现如绳子打结的形状(不知道古人是如何观察到的)。“二候,麋角解。” 麋即麋鹿,是世界珍稀动物,由于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麋鹿属于鹿科,鹿角向前,麋角向后,因此古人认为鹿属阳,麋属阴。冬至阴气最重,而阳气开始萌发,麋感知到阴气渐退而开始解角。“三候,水泉动。”“水者天一之阳所生,阳生而动,今一阳初生故云耳。” 《群芳谱》云:“水者,一阳所生。一阳初升,故泉动也。”说的都是古人认为水为阳气所生,冬至阳气始升,故泉水开始萌动。实际上是山中的泉水从地下流出,因天气极寒而冒出热气,这是北方冬天常见的现象,古人从阴阳角度来解释,也很有意思。

从冬至之日起,中国就进入了“数九”寒天,又称“交九”。此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加上九九以后的又一个九后,数了整整90天。在农耕社会,冬日最闲,因天气寒冷难耐,故称“熬冬”,基本上一天一天数着过,即“数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意为最大、最多、最长久。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之数,即极数。到了极数,否极泰来,物极必反,春天也就到来了。实际上,九九就在惊蛰前后。数九的习俗起源于黄河流域,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流行了“九九歌”,因有夏“九九歌”,故又称为冬“九九歌”,也称冬“数九歌”。一般教小儿背诵,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季,小儿就背熟了。到了明代,士绅阶层又发展起“画九”与“写九”的习俗,前者一般是每天画一幅有关冬天的画,也可以是一幅整画,每天画一部分,一个冬天画完,称为“九九消寒图”;后者即一天写一句话,或者一天写一句诗,都与冬天有关,九九结束,诗或者文也就写成了。这是文人用以消磨冬日时光的游戏。

从“一九”到“九九”对应的日期大体如下,因冬至日是不定的,故“九九”日也是不定的。
  一九:12月22日~12月30日
  二九:12月31日~次年1月8日
  三九:1月9日~1月17日
  四九:1月18日~1月26日
  五九:1月27日~2月4日
  六九:2月5日~2月13日
  七九:2月14日~2月22日
  八九:2月23日~3月3日(闰年为2月23日~3月2日)
  九九:3月4日~3月12日(闰年为3月3日~3月11日)

由于各地气温差异大,各地“九九歌”的内容也不完全一样。北京天津一带的“九九歌”为: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有的“九九歌”和上面的略有差异,但内容非常接近,可能是不同地区口口相传所导致。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缘凌走;

  五九半,凌碴散;

  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

  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

  九九杨花开,以后九不来。

《全敦煌诗》中记载的《咏九九诗》是文学味最浓的“九九歌”。“**”处为原缺文字(参见http://bbs.zhsc.net/thread-5549594-1-1.html,2017-12-17)。记载的是黄河流域的情况。

  一九冰头万叶枯,北天鸿雁过南湖;

  霜结草头敷翠玉,露凝条上撒珍珠。

  二九严凌彻骨寒,探人乡外觉衣单;

  群鸟夜投高树宿,鲤鱼深向水中攒。

  三九飕飕寒正交,朔风如箭雪难消;

  南坡东地周荒坝,往来人使过冰桥。

  四九寒风不掩身,乌栖犹自选高林;

  参没未知过夜半,平明辰在中天心。

  五九残冬日稍长,金乌**映渐近堂;

  为报学生须在意,每人添诵两三行。

  六九衣单敢出门,朝风庆贺得阳春;

  南坡未有蓂蕛动,犬来先向北阴存。

  七九黄河已泮冰,鲤鱼惊散滩头行;

  喜鹊衔柴巢欲垒,去年秋雁却来声。

  八九蓂蕛应日生,阳气如云遍地青;

  鸟向林间催种谷,人于南亩已深耕。

  九九东皋自合兴,农家在此乐轰轰;

  耧中透下黄金籽,平原陇上玉苗生。

  《清嘉录》上记载的“数九歌”,十分有趣地记载了古人过冬的情形。

  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苍蝇垛屋茨;
  七九六十三,布袖两肩摊;
  八九七十二,猫狗躺凉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跳蚤出。

  一九二九,大家见面打招呼的时候本应拱拱手,但因天冷,手缩在棉袍里面取暖,就不伸出来了;三九的时候寒风刮在篱笆上,像吹觱篥一般响(觱篥,读bìlì, 亦作觱栗,汉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以芦苇作嘴,以竹做管,吹出的声音悲凄,羌人所吹,用以惊敌人马匹);四九的时候,睡在被窝里像睡在野外一样寒冷;五九的时候,穷人可以走出屋子,到外面以起舞的方式取暖了;六九的时候,天气变暖,苍蝇开始出现了;七九天暖,外出穿的厚衣服在正午时可以披在肩上了;八九的时候,猫和狗可以躺在凉地上面了;九九到来,穷人的受冻日子结束了,但刚要伸开腿舒舒服服的睡个好觉,蚊子和跳蚤又出来骚扰了。穷人的日子真是难熬。
  山西版的“九九歌”为:

  一九二九不算九;

  三九四九押门叫狗;

  五九六九开门大走;

  七九八九河开看柳;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意思是一九二九还不冷,所以“不算九”;三九四九就冷了,农家喂狗只开一条门缝,把狗叫到屋子里面吃食;五九六九天气变暖,可以到外面行走了;七九八九河里的冰开始融化,河岸的柳树开始发芽;九九以及后面的加一九,农人开始下田耕地了。

  四川版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
  三九四九,冻死猪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
  八九七十二,猫狗卧阴地,
  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

  意思差不多。在四川这样的地方,进入冬季,连猪狗都能冻死,可见寒冷的程度。

  河南、湖北版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大甩手;
  七九八九抬头看柳;
  九九杨落地;
  十九杏花开;

  数到十九,应该叫“十九歌”了。

  湖南版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怀胸抱手;
  三九二十七,檐前雨不滴;
  四九三十六,茅草吊蜡烛;
  五九四十五,咬牙像打鼓;
  六九五十四,风吹如炸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
  八九七十二,娃儿玩泥捏;
  九九八十一,安排蓑衣和斗笠。

  甘肃版的“九九歌”:

  头九二九,冻破碴口;
  三九四九,关门闭守;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八九,精沟子娃娃拍手;
  九九尽,庄稼人收拾打牛棍;
  九九加一九,耧铧遍地走。

  头九和二九都能“冻破碴口”,可见西北地区更冷。到了七九八九,小孩子就可以光着屁股出来玩了。

  冬至是数九的第一天,并不是最冷的时候,因为这时地表土层里尚有储存的热量,冬至之后,虽然太阳渐渐升高,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热量的散失大于吸收,“入不敷出”,导致气温越来越低。到了“三九四九”,积热最少,气温也达到最低。如果再有冷空气的侵袭,就会冷上加冷。故民间有“冷在三九”之说。但物极必反,三九四九之后,太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给地球(北半球)带来的热量逐渐增加,导致气温逐渐回升,天气渐渐变暖。到了“九九”,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春季,故有“九九艳阳天”之说。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代表着阴阳转化,是最重要的节气。在十二辟卦中为地雷复卦,故称“冬至一阳生”。又由于十二地支之首支“子”冠于冬至,因此冬至所在之农历十一月又被称为“建子之月”。同时,闰月的设置也以冬至为标准。在24节气中,冬至最早被确立。据说源于周灭商后用土圭法测影,测定洛邑(即今天的洛阳)的位置为“土中”,即天下之中。据记载,土圭法测影的操作步骤为:“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 “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都城建好后,周公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是为“周礼”,然后选取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即冬至。也就是说,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以冬至为岁首庆贺新年的开始。秦和汉初沿袭周制,到汉武帝元封七年成功编制汉历,实际上是夏历的改进版。是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亦称此历为《太初历》,以寅月(农历一月)为正月。自此至今2000多年的时间里,历朝历代所制定的历法,都以汉历为基础。中华民国成立后改用西历(即阳历),但作为农历的夏历(汉历)依然在民间使用。也就是说,中国人自汉太初年以来,一直在一月份庆贺新年。但冬至依然十分重要,民间在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会等习俗,往往选在在冬至,因此,冬至又被称做“小年”。过了小年,年关将近,余下的日子就不多了。北方地区历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而今只有潮汕、浙江部分地区仍延续祭祖旧习。

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一些朝代(如汉代)在冬至这一天还要放假休息,连旅馆、饭店等服务行业也要歇业,百姓互相拜访、互赠食品等礼物。可见冬至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

冬至习俗也体现了南方北方鲜明的差异。一般说来,北方地区在这一天要吃饺子,而南方则吃汤圆。据传说,北方地区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来自于汉代名医张仲景舍“祛寒娇耳汤” 为灾民医治冻疮之恩。传说医圣张仲景辞官回到家乡南阳悬壶济世,恰逢冬至,看见大批灾民耳朵都被冻伤了,便令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支起大锅,把羊肉、药物等切碎包在面皮里呈耳朵形状,煮熟后分发给灾民,既可以饱腹,又可以驱寒,称为“祛寒娇耳汤”。后人学之,称为“饺子”,一些地方也叫“扁食”或“混沌”。也有传说北方人吃混沌是汉初北方地区深恨匈奴浑氏和沌氏两个部落的袭扰和凶残,于是把包好的饺子叫做“混沌”煮而食之,以解其恨。北方农谚云:“冬至不吃饺子,冻坏小耳朵”。南阳人深感医圣之恩,至今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南方地区的汤圆实际上与饺子有异曲同工之效,大凡北方人吃饺子的日子,南方人总是以汤圆相对,大约是食物习惯不同造成的。除了吃饺子,北方一些地区还有喝羊肉汤、狗肉汤的习俗;南方一些地区则喝红豆粥,富裕地区加入红枣、莲子等珍贵食材,一些地区称之为“冬至粥”。

冬至到来,真正的冬天来了,尤其是北方地区,北方呼啸,冰天雪地,外出不易,但也不能过分“猫冬”,注意在中午时分外出锻炼身体,顺便晒晒太阳,补补钙。中老年人要适当散步、打太极拳,也可以到游泳馆游泳。年轻人可以适当滑雪、溜冰。增强体质也是安全、健康越冬的本钱。冬至以后,尤其是“三九”“四九”天气,患有哮喘疾病、心脏疾病的尤其不要在温度太低的时候外出。从食物上看,可以多喝汤,如鸡汤、羊肉汤、蘑菇汤等,多吃白菜、萝卜、山药等蔬菜。尽管超市里面水果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但建议依然不要忽视苹果、梨、香蕉等大类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

冬至到了,诗人们并没有“猫冬”,依然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冬至那么冷,苏夫子居然寒风中独游古寺,的确没有人像他那样鹤立独行。

小 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 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辛酉冬至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冬至感怀
(宋)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满江红·冬至
 (宋)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

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清昼永,佳眠熟。

门外事,何时足。

且团栾同社,笑歌相属。

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

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有关冬至的农谚也不少。

  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

  阴过冬至晴过年。(浙)

  冬至阴天,来年春旱。(鲁)

  晴冬至,年必雨。(鄂)

  冬至晴,春节阴。(辽)

  冬至晴,明年阴雨多。(桂)

  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皖)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桂)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


学院官方微信

党委邮箱:nongfadw@ruc.edu.cn

院办:010-62511061

团委:010-62511062

教务:010-82509135

同等学力/在职培训:010-62517773